一个数值,判断骨密度

来源:明维思Mindways 定量CT QCT 2016-12-21 21:06:17      点击:
一碗冒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骨头汤大概是最早让我对骨头有了“亲眼目睹”的认识了,香浓的汤、表面的“脆骨”嚼在嘴里的喀吱喀吱声、骨头中间“空管子”里吸出来又香又嫩的骨髓、还有骨头切面上像马蜂窝一样纹路, 这些都是学医前骨骼留在我大脑最深处的记忆碎片。
如今,电视上充斥着的骨质疏松的介绍、补钙药物更是占领了保健品市场的大半个货架, 对于骨质疏松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科普知识,于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晒太阳和吃钙片,骨质疏松就会治好了。那些年,卖钙片的卖骨密度测量仪的,一下子都发了。还记得《当幸福来敲门》里爸爸一直提着的那台“time machine”吗?那不就是台骨密度测试仪嘛,要知道电影上线的2000年初,可是钙片治疗的黄金时期啊。
然而,学了医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些科普论调,才发现那些惯用逻辑背后的悖论 。在骨密度检查方法诞生之前,骨质疏松是用骨折风险来定义的。而骨密度检查作为一个预测指标,可以让人们在骨折前发现自己的骨质是否可能“疏松”。于是诊断标准慢慢转变成了骨密度的数值。而补钙因为与骨密度上升存在线性关系,所以自然而然上位成了治疗骨质疏松的主力药物。
然而真的是这样吗?
一个数值,判断骨密度
目前,QCT骨密度测量是世界卫生组织(WHO)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。在QCT骨密度测量报告中
,只要看懂一个数值就可以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。骨密度仪会根据病人测出的骨密度数据,自动算出T
值和Z值。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指标。Z值主要应用于儿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,并可反映出成
人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。
  WHO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,是根据T值进行诊断。当T值大于-1为正常;当T值在-1至-2.5之间为骨
量减少(低骨量);当T值小于-2.5即为骨质疏松;T值在-2.5以下,并有脆性骨折(即从站立高度跌倒的
骨折,非外力撞击造成的骨折)为严重骨质疏松。
  在解读骨密度报告单时,当看到测量部位中,腰椎1~4、股骨颈、大粗隆、全髋,这四个部位中有一
个部位的骨密度T值小于-2.5,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。WHO曾检查了大量脆性骨折病人的骨密度,发现
这些人群有65%以上的病人的骨密度T值均低于-2.5,所以当T值小于-2.5时,可诊断骨质疏松,即可以
预测骨折的风险。
  另外,不同制造厂商所生产的骨密度仪所测得的骨密度值是不可比的。即初诊在哪台仪器做骨密度
测量,复诊时还要在那台仪器上做骨密度检查。也就是说,当您第一次在哪家医院做的骨密度检查,第
二次随访也应该在同一家医院做骨密度检查,这样数据比较才能是有意义的。
  骨密度检查的注意事项主要有:1.妊娠、哺乳期的妇女不建议做骨密度检查;2.做了造影检查、核
医学检查的病人,至少三天后再做骨密度检查;3.了解病人体内腰椎和髋部有无人工假体,如一侧髋部
有假体就做健康一侧的髋部骨密度检查。   骨密度测量还要做好随访:1.理想状况下,治疗后的前两
年,每年追踪一次;2.稳定后可延长间隔,每两年一次;3.在骨快速丢失状况,如糖皮质激素治疗时,
可缩短随访间隔,治疗后每6个月追踪一次。